“蘇州市文明戶標兵”夏介良傢庭:讓和諧文明之花常開

    在蘇州市文明辦開展的2017年度蘇州市“文明戶標兵”評選活動中,陽山花苑第二社區夏介良傢庭光榮入選。幸福文明的傢庭總是相似的,他們擁有良好的傢風,以禮待人,勤奮進取……正是無數相似的集合,才讓夏介良傢庭成為文明傢庭的典范。

    他對社區有著一份深情

    這世界,總有一些人在努力維護身邊的和諧,夏介良算是其中之一。

    上世紀90年代初,夏介良從部隊退伍後進入當時的香橋村委會工作,一幹就是七八年。從團支部書記到後來村委會副主任,夏介良積淀瞭深厚的群眾基礎。而這份深厚的群眾基礎,即便在他1998年下海經商後的20年間,仍持續發揮著作用。

    這些年來,夏介良長期充當著陽山花苑第二社區居委會工作的左臂右膀,尤其是社區成立之初發揮瞭重要的作用。“面對當時湧現的各種各樣的矛盾,夏介良和一群老黨員不斷協調,將一些可能發生的矛盾化解在萌芽中,保證瞭社區平穩運行。”第二社區書記華才英由衷地贊許。“很多小矛盾、小糾紛往往還沒傳到居委會,就已經被他私底下悄悄化解瞭。”

    2008年,原香橋村部分居民不滿股金分配打算去上訪,夏介良及時掌握信息後,利用自己的群眾基礎挨傢挨戶進行說明勸解,闡明利弊,很多居民最終放下沖動冷靜下來,社區最終恢復瞭平靜。

    這些年來,夏介良擔任著陽山花苑第二社區第一支部樓宇黨支部書記,他是居委會之外、隱於群眾間的一桿“良心秤”。

    鄰裡如果發生矛盾,大傢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夏介良,讓他幫忙評評理。夏介良從不推脫,並且不辱“使命”。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,總能將雙方當事人安撫妥當,最後握手言和。夏介良的民間調解不僅為社區工作減輕瞭負擔,也維護瞭小區和諧的人居環境。

    數年前,夏介良被臨聘為南莊社區動遷組工作人員。該社區有數百戶居民是原香橋村的居民,夏介良服務的正是這群居民。一位熟悉情況的工作人員表示,做動遷工作,首先人品得讓居民認可,否則很難深入開展工作。“要是臉兒不熟的生人登門,別說坐下來講道理,就是門都不一定讓你進。”

    夏介良能理解群眾的想法,“老百姓肯定會對自己的利益考慮更多一些,我在做工作的時候會盡量在不超出政策允許的范圍,為他們爭取盡量多的利益。”當然,他也會擺明利害,現實也早就顯示,提早響應動遷不僅可優先選房,還能盡早搬進新居,享受配套。

    這些年來,夏介良和同事走過的傢門數也數不清,從開始勸說到成功扭轉,一戶人傢少說要去20次,多的更是達三、四十次。總是站在居民立場考慮的夏介良也贏得瞭很多居民的認同。如今,南莊社區原香橋村近400戶居民絕大部分都完成瞭動遷,過上瞭上樓有電梯、出門有商場的新生活。他的工作也造福瞭廣大居民,正因為如夏介良這樣的基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,更多的民生實事工程正陸續在經開區的土地上啟動。

    危難時刻,他總第一時間伸出援手

    住進現代小區,高樓阻擋瞭鄰裡串門的習慣,但瓦簷相連的深情卻早已印在一些老開發區人的心底。人們很少主動評價一段好的鄰裡關系,如果有,“好人”兩字便是最樸實精辟的總結。因為融洽的鄰裡關系,夏介良被鄰居們謂之“好人”。他是是社區裡有名的熱心人,總是盡自己所能幫助他人。

    前兩年,小區一位居民因病急救送醫,夏介良跑前跑後幫忙聯系醫院,病人傢屬傳回消息說病人生命垂危,急需血小板,聽聞消息的夏介良正好符合病人血型,二話沒說主動奔赴血站捐獻血小板。這已經不是他第一義務獻血,自部隊開始夏介良連續多年獻血,迄今為止已捐獻瞭三次血小板,十餘次獻血。獲救居民因搶救及時病愈,對夏介良一傢深懷感激,逢人便誇。但夏介良卻擺擺手,“舉手之勞,不必多提”。

    憑著早年經商積攢下的傢業,夏介良和愛人一直關註社區裡的愛心事業,在得知一些傢庭因傢庭成員重病、殘疾等變故導致陷入生活困境的情況,夫妻倆主動伸出援助之手。

    這兩年,夏介良還默默結對瞭社區裡的兩個貧困傢庭孩子。生在貧困傢庭的小金是個開朗的女孩,她與夏介良一直保持著聯系。除瞭鼓勵小金自強自立、樂觀面對生活,被喚做叔叔的夏介良逢年過年都會封個紅包。而另一個孩子小王內向而膽小,自幼父母離異,母親身患殘疾無行為能力。結對活動在孩子們身上發生瞭微妙的變化,在社區的新年活動中,小金出自肺腑的感謝,讓夏介良特別有感觸。

    在社區書記華才英看來,對於這些孩子精神上的關懷,影響更大於金錢上的支持,來自社會的關愛和溫暖能幫助那些孩子更多感受生活的正能量,更加樂觀地面對未來。

    好傢風,文明傢庭的動力之源

    總是散發光與熱的夏介良,是因為他身後有一個堅強和睦的傢庭,給予他淵源不斷的能量。

    采訪中,夏介良數度把目光投向身旁的妻子,“這些年多虧瞭她。”愛人張桂珍是典型的賢妻良母,結婚幾十年來,傢裡大事小事她全都一手包攬,還盡心盡責伺候患病在床的公婆。

    夏介良是個孝子,他的父母雖然生養瞭6個子女,但孩子們成年後都各奔東西,待年老體弱時隻有老五夏介良還在身邊。10年前,老母患瞭腦瘤,數年前老父親又中風,都是夏介良和愛人張桂珍在床前伺候。

    雖然養老的重擔落在瞭夏介良一傢身上,但他從沒有計較。“無論怎樣,父母一直是我的父母,兄弟姐妹遠在他鄉,總要有人擔負起養老的責任。”

    夏傢父母臥床的那兩年,夫妻倆輪流陪護床前。“像換尿佈、擦洗,都是我愛人在床前伺候,從來不嫌棄,”夏介良動情地說,“我父母臨終前都很高興,是帶著滿足走的。”

    好傢風總是代代相傳,在他們現在的小傢庭裡,傢庭關系也非常和睦,甚至可以說親昵。張桂珍早就把媳婦當成瞭女兒,她稱兒子小夏“弟弟”,稱媳婦“妹妹”,連一歲多的小孫子都喜歡稱呼媽媽的昵稱。這個親切的昵稱,也將媳婦完整地融入瞭這個傢。跟所有愛操心的中國老媽一樣,兒媳每天早上出門,張桂珍便一定要她帶上各種零食,就怕她餓著瞭;婆媳倆私底下無話不談,經常發微信聊天,有時連兒子小夏都吃醋瞭,傢裡的事情怎麼總是妹妹先知道呢。(滸新)


“蘇州市文明戶標兵”夏介良傢庭:讓和諧文明之花常開

2018年2月27日 11:44 來源:蘇營業用抽油煙機州高新區


    在蘇州市文明辦開展的2017年度蘇州市“文明戶標兵”評選活動中,陽山花苑第二社區夏介良傢庭光榮入選。幸福文明的傢庭總是相似的,他們擁有良好的傢風,以禮待人,勤奮進取……正是無數相似的集合,才讓夏介良傢庭成為文明傢庭的典范。

    他對社區有著一份深情

    這世界,總有一些人在努力維護身邊的和諧,夏介良算是其中之一。

    上世紀90年代初,夏介良從部隊退伍後進入當時的香橋村委會工作,一幹就是七八年。從團支部書記到後來村委會副主任,夏介良積淀瞭深厚的群眾基礎。而這份深厚的群眾基礎,即便在他1998年下海經商後的20年間,仍持續發揮著作用。

    這些年來,夏介良長期充當著陽山花苑第二社區居委會工作的左臂右膀,尤其是社區成立之初發揮瞭重要的作用。“面對當時湧現的各種各樣的矛盾,夏介良和一群老黨員不斷協調,將一些可能發生的矛盾化解在萌芽中,保證瞭社區平穩運行。”第二社區書記華才英由衷地贊許。“很多小矛盾、小糾紛往往還沒傳到居委會,就已經被他私底下悄悄化解瞭。”

    2008年,原香橋村部分居民不滿股金分配打算去上訪,夏介良及時掌握信息後,利用自己的群眾基礎挨傢挨戶進行說明勸解,闡明利弊,很多居民最終放下沖動冷靜下來,社區最終恢復瞭平靜。

    這些年來,夏介良擔任著陽山花苑第二社區第一支部樓宇黨支部書記,他是居委會之外、隱於群眾間的一桿“良心秤”。

    鄰裡如果發生矛盾,大傢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夏介良,讓他幫忙評評理。夏介良從不推脫,並且不辱“使命”。他有自己的一套方法,總能將雙方當事人安撫妥當,最後握手言和。夏介良的民間調解不僅為社區工作減輕瞭負擔,也維護瞭小區和諧的人居環境。

    數年前,夏介良被臨聘為南莊社區動遷組工作人員。該社區有數百戶居民是原香橋村的居民,夏介良服務的正是這群居民。一位熟悉情況的工作人員表示,做動遷工作,首先人品得讓居民認可,否則很難深入開展工作。“要是臉兒不熟的生人登門,別說坐下來講道理,就是門都不一定讓你進。”

    夏介良能理解群眾的想法,“老百姓肯定會對自己的利益考慮更多一些,我在做工作的時候會盡量在不超出政策允許的范圍,為他們爭取盡量多的利益。”當然,他也會擺明利害,現實也早就顯示,提早響應動遷不僅可優先選房,還能盡早搬進新居,享受配套。

    這些年來,夏介良和同事走過的傢門數也數不清,從開始勸說到成功扭轉,一戶人傢少說要去20次,多的更是達三、四十次。總是站在居民立場考慮的夏介良也贏得瞭很多居民的認同。如今,南莊社區原香橋村近400戶居民絕大部分都完成瞭動遷,過上瞭上樓有電梯、出門有商場的新生活。他的工作也造福瞭廣大居民,正因為如夏介良這樣的基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,更多的民生實事工程正陸續在經開區的土地上啟動。

    危難時刻,他總第一時間伸出援手

    住進現代小區,高樓阻擋瞭鄰裡串門的習慣,但瓦簷相連的深情卻早已印在一些老開發區人的心底。人們很少主動評價一段好的鄰裡關系,如果有,“好人”兩字便是最樸實精辟的總結。因為融洽的鄰裡關系,夏介良被鄰居們謂之“好人”。他是是社區裡有名的熱心人,總是盡自己所能幫助他人。

    前兩年,小區一位居民因病急救送醫,夏介良跑前跑後幫忙聯系醫院,病人傢屬傳回消息說病人生命垂危,急需血小板,聽聞消息的夏介良正好符合病人血型,二話沒說主動奔赴血站捐獻血小板。這已經不是他第一義務獻血,自部隊開始夏介良連續多年獻血,迄今為止已捐獻瞭三次血小板,十餘次獻血。獲救居民因搶救及時病愈,對夏介良一傢深懷感激,逢人便誇。但夏介良卻擺擺手,“舉手之勞,不必多提”。

    憑著早年經商積攢下的傢業,夏介良和愛人一直關註社區裡的愛心事業,在得知一些傢庭因傢庭成員重病、殘疾等變故導致陷入生活困境的情況,夫妻倆主動伸出援助之手。

    這兩年,夏介良還默默結對瞭社區裡的兩個貧困傢庭孩子。生在貧困傢庭的小金是個開朗的女孩,她與夏介良一直保持著聯系。除瞭鼓勵小金自強自立、樂觀面對生活,被喚做叔叔的夏介良逢年過年都會封個紅包。而另一個孩廚房油煙處理子小王內向而膽小,自幼父母離異,母親身患殘疾無行為能力。結對活動在孩子們身上發生瞭微妙的變化,在社區的新年活動中,小金出自肺腑的感謝,讓夏介良特別有感觸。

    在社區書記華才英看油煙分離機來,對於這些孩子精神上的關懷,影響更大於金錢上的支持,來自社會的關愛和溫暖能幫助那些孩子更多感受生活的正能量,更加樂觀地面對未來。

    好傢風,文明傢庭的動力之源

    總是散發光與熱的夏介良,是因為他身後有一個堅強和睦的傢庭,給予他淵源不斷的能量。

    采訪中,夏介良數度把目光投向身旁的妻子,“這些年多虧瞭她。”愛人張桂珍是典型的賢妻良母,結婚幾十年來,傢裡大事小事她全都一手包攬,還盡心盡責伺候患病在床的公婆。

    夏介良是個孝子,他的父母雖然生養瞭6個子女,但孩子們成年後都各奔東西,待年老體弱時隻有老五夏介良還在身邊。10年前,老母患瞭腦瘤,數年前老父親又中風,都是夏介良和愛人張桂珍在床前伺候。

    雖然養老的重擔落在瞭夏介良一傢身上,但他從沒有計較。“無論怎樣,父母一直是我的父母,兄弟姐妹遠在他鄉,總要有人擔負起養老的責任。”

    夏傢父母臥床的那兩年,夫妻倆輪流陪護床前。“像換尿佈、擦洗,都是我愛人在床前伺候,從來不嫌棄,”夏介良動情地說,“我父母臨終前都很高興,是帶著滿足走的。”

    好傢風總是代代相傳,在他們現在的小傢庭裡,傢庭關系也非常和睦,甚至可以說親昵。張桂珍早就把媳婦當成瞭女兒,她稱兒子小夏“弟弟”,稱媳婦“妹妹”,連一歲多的小孫子都喜歡稱呼媽媽的昵稱。這個親切的昵稱,也將媳婦完整地融入瞭這個傢。跟所有愛操心的中國老媽一樣,兒媳每天早上出門,張桂珍便一定要她帶上各種零食,就怕她餓著瞭;婆媳倆私底下無話不談,經常發微信聊天,有時連兒子小夏都吃醋瞭,傢裡的事情怎麼總是妹妹先知道呢。(滸新)
A4D7D2685B0E1CE4
arrow
arrow

    rnl511ft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